创业大学:为创客树立“风向标”
作为山东潍坊最年轻的创业导师,24岁的韩震宇曾先后入读两所大学,一所给予他学历,另一所则成就了他的创业传奇。
大三之前,韩震宇的创业模式“简单粗暴”,做餐饮加盟却遭遇惨烈竞争。经老师推荐,他正式入读潍坊市创业大学,在那里,他学到“只有进入存在行业壁垒的领域,才不容易被取代”的理念。随即他转型跨境出口,依托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将电声乐器、内燃机等出口欧美、亚非拉等地。
故事还没有结束。随着公司效益变好,管理、股权等问题浮出水面。一年后,他再入创业大学寻求解决方案。这次,他相应调整了股权架构和运营模式,公司更具活力。
如今,创业表现突出的韩震宇被这所创业大学聘为培训导师,已为近千名学员讲授跨境电商知识。
2014年,创业大学作为新生事物落地山东,并被当地政府部门定义为“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
如今,山东17市已全部建成创业大学,据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统计,从2014年至今,已有10万余人次的各类创业者从这里走出。
以“大学”谓之的这一人才培养载体究竟有何不同?它能带来什么?更多人在试图解答的同时,有学员则给出这样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座年轻人的创业“风向标”。
跳进“大海”前,先来“游泳池”热热身
2013年的一次深度调研,曾让从事多年创业就业工作的潍坊市创业大学校长孙友欣焦虑不已。
这次调研显示,潍坊的创业者面临创业知识和导师资源匮乏的现状,全市40余名创业导师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创业者却零星分布在社区、农村、大学。
各类创业资源、人员如何有效集聚?
2014年,潍坊市创业大学正式开学,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是山东首所创业大学。“准确地说,这所大学提供了各种资源互动、聚集、合作的平台。”孙友欣介绍。
全链条的特色师资团队在此凝聚,包括以名校专家级学者为主的“创业导师团”,以本地高校学者和金融机构从业者为主的“创业讲师团”,以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为主的“创业辅导师团”。由此,不同层次师资相互衔接,形成全链条培训。
“对年轻人而言,创业大学更像是一个‘游泳池’。”济南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创业孵化中心管理处处长杨延涛打了个比方,“跳进创业‘大海’搏杀前,不妨先来这里热热身”。
创业大学一定程度模拟了“热身”的必要环境,突破以往就培训而培训的陈旧模式。比如,潍坊市创业大学的课程体系贯穿创业全流程,分层次、分步骤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特训营、创业能力提升培训、金融投资对接等课程。
济南市创业大学甚至拥有实体孵化器,入驻的每家初创企业的孵化期为3年,享受房租减免、创业补贴等10项扶持政策,成立两年来已成功孵化273家企业,目前在孵83家。
不同于潍坊的政府创办模式,济南采取“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发展模式,除政府成立的公益性创业大学外,引入山东阿普堂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阿普堂创业大学,双方共享师资、项目,并对接投资需求。威海、东营等地也引入社会资本共建。
为扩大覆盖面,山东所有地市创业大学均采取“大学总部+创业学院+教学点(站)”创业培训体系。在各县(市、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等处设立创业学院、教学点等,将培训触角延伸至各类创业者。
据济南市劳动就业办公室培训处处长杨红介绍,目前济南所有区县均已建成创业学院,不同于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市级创业大学,创业学院服务人群主要是失业人员和农村未转移劳动力,各区县或独立创办,或与高校合作,方式灵活。
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从创业大学受益。官方统计显示,潍坊市创业大学3年来培训6648名小微企业家和2.73万名大学生,济南市创业大学两年来培训两万余人。
“接地气”课程如何炼成
“来晚了”,济南市创业大学导师陈宗晓不止一次听到学员如此感慨,“很多人告诉我,如果早几年参加创业大学,肯定会少走几年弯路”。
“学之能用”“接地气”成为创业大学学员们最多的反馈。
在出入境服务领域摸爬滚打7年,却连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好——二次创业的周永辉一度面临尴尬。
照着模板写,却总抓不住商业计划书的“魂”;冗长的商业模式介绍根本无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周永辉回忆,诸如此类的创业瓶颈令自己痛苦不已。
进入济南市创业大学后,周永辉开始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包括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如何在1~3分钟内讲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等,公司的“三步走”规划也在学习过程中成形。
陈宗晓介绍说,创业大学将不同层次创业者需求放在首位,提前进行需求调查,按照不同模块进行集中培训,课后还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
潍坊学院教授、潍坊市创业大学导师高延鹏将这一模式总结为“套餐+零点”,充分考虑学员行业背景和创业阶段。为更新一部教材,高延鹏曾率领团队不停地征集学员和主管部门的意见,花了一年才完成编写。
如今,潍坊市创业大学仍保持每年1~2个课题的申报速度,聚焦创业创新领域前沿动态及行业发展,并将其及时补充至课程设计中。
曲正梅也是这一动态更新、强调实战性的课程体系的受益者。
作为潍坊市创业大学首批学员,她曾大胆尝试将课堂上的营销策略嫁接到自己的软装配套公司,当年“双11”,公司营业额增加了好几倍。一番学习也让她坚定了走品牌运营之路。
除了固定培训课程,创业大学还辅之以不同形式的论坛。如济南市创业大学常在周末开展各种沙龙、分享会、主题报告;“创大周末”“创大私董会”等已成为潍坊市创业大学的周末品牌课。去北京大学参加金融论坛、参观海尔集团……这所大学还为学员精心设计了全开放的特色移动课堂。
对27岁的外语培训机构负责人李洪坤而言,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批创业同路人,她乐于享受和同学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别人的idea(想法)没准一下子会刺激到你”。
类似的同窗情谊能有多牢固?在潍坊市创业大学,一则独特的创业故事让人津津乐道。2015年,12名学员共同创建了以“创大”命名的农产品公司,生产的石磨特色面粉已进入上海、北京等多地超市,销量口碑俱佳。
“这所大学同样在培养仰望蓝天的年轻人”
在山东,尽管不同地市的创业大学课程体系各具特色,有一点却高度吻合:除了商业模式、企业营销、融资策略等工具性极强的课程外,还设有企业家自我认知、如何成为卓越的管理者等开拓视野和培育企业家精神的课程。
在创业导师高延鹏看来,这恰恰契合了“大学”的定位,“我们同样在培养仰望蓝天的年轻人”。
孙友欣注意到,不少来之前总在“卖货”“要账”路上兜圈子的学员,如今考虑更多的是全球视野和商业模式。
成立3年来,创业大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潍坊这座城市。如今,年轻创业者的朋友圈已由过去的“熟人圈”拓展为“创业生态圈”,某个产业上下游链条的企业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换资讯、尝试合作。
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马炳光将创业大学的价值概括为:“启发内在潜力,成就时代达人。”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创业大学仍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
孙友欣坦言,自己每天都面临压力,这种压力一部分来自对创业大学发展模式的探寻,另一部分则来自既有的一些政策对创业大学的限制。
“作为创业大学工作人员,我们为创业者提供的服务多是保障性服务,专业性服务相对欠缺。此外,创业大学的公益性质无法满足成长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杨延涛总结。
杨延涛建议,进一步扩大创业大学的规模,覆盖更多创业者,同时加强和各类创业培训基地的合作,共享培训资源。
“总需要一批人作为陪伴者、支持者、探索者,和创业者一同成长。”济南阿普堂创业大学创办人刘阿普坦言,自己愿意参与创业大学前行的每一步。
图文推荐
- 上海、湖南长沙等地开始路测 无人驾驶时代加速到来
创业投资2020-05-11
- 国际时尚盛会空降澳门 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开幕
创业投资2019-11-07
- 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上市 开市首日运行平稳
创业投资2019-07-23
- 继哈雷宝马之后,杜卡迪携手中国速珂发布锂电新车型
创业投资2019-05-06
- 首届国家高新区微视频大赛在昆山高新区启动
创业投资2019-04-08
- 深圳要求暂停投放共享单车 月底前配备卫星定位智能锁
创业投资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