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新制造力量动能十足

2017-11-23 08:53:18已围观次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夏雪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11月15日,一首《歌唱祖国》拉开了第三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的序幕。为演唱者伴奏的,是一支由工业机器人组成的乐队,它们用“手臂”在电子琴、钢片琴、吉他、爵士鼓等乐器上娴熟地弹奏,与悠扬的歌声完美配合,会场的观众报以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次论坛的主题为“新制造力量·让生活更美好”,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日报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新华社瞭望智库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箭牌卫浴、海天塑机集团、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与会嘉宾共聚一堂,探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和广阔前景。

  机器人乐队首演成功

  据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介绍,在论坛开幕式上首次亮相的机器人乐队,使用了三种型号的格力工业机器人,悠扬琴声来源于格力GRS405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架子鼓大鼓来自格力GRS401水平多关节机器人,而其余所有乐器皆由格力GR606工业机器人演绎完成。

  其实,演奏只是这些机器人的“业余生活”。格力GR606机器人,定位精度高达0.05毫米,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如机器人装配、焊接、搬运、上下料及机器人教学等领域。格力GRS405和GRS401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可应用于3C行业零部件装配、涂胶、搬运、分拣等领域。

  “今天的焦点,不是哪个人,也不是哪台机器,而是人与机器的默契配合。人机合一,这应该是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幕式上有嘉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我国已连续4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6年全国销量达8.9万台,预计2020年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突破80万台。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产品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美、德等国都将智能制造作为本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我们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我国在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技术领域已经具有较好研发基础,但全面发展智能制造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

  让机器拥有火眼金睛

  机器人可以从事流水线生产,而要求更高的产品检测工作,能交给机器去做吗?

  在论坛展区,格力的“工业视觉检测一站式解决方案”展板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机械手将产品放到检测区自动检测,挑出不合格产品并统一放置。据介绍,这是行业首创的“机器视觉+电测通信控制”多功能视觉检测系统,广泛适用于家电产品外观、LED液晶显示板、线控器、手操器和触控板的全自动缺陷检测,像素精度达到了0.06毫米。

  “过去谈起格力,大家想到的只有空调,而今天的格力通过转型升级,已经从空调领域的‘老大’成功转型为多元化企业,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董明珠自豪地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格力砥砺奋进的五年,纳税总额超过800亿元,利润率也从2011年的6%上升到2016年的15%。”

  从“不用电费”的光伏空调,到G—IEMS局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再到最近发布的格力车用尿素智能机,目前,格力智能装备产品已覆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等10多个领域、超百种规格。

  “前段时间我到格力电器做了一个调研,我真正了解了格力提出的‘掌握核心科技’这句话的含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发言时,盛赞格力电器在自主创造核心科技及多元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格力电器不仅自主制造电器产品的核心部件,而且还延伸到智能装备,包括高端机床、机器人等。同时,格力电器不仅在传统的工业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而且还研发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创造,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目前,格力电器布局多元领域,已进入智能家居、智能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已开始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全球型工业集团。未来多元化战略仍将快速展开。

  展望未来,董明珠语气坚定:“我相信以格力的挑战精神、创新精神,我们的技术一定能改变中国和世界,也一定能助力‘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句话,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致敬中国制造!”

  以创新擦亮制造品牌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中国制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指出,“主要表现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的深刻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化,这些问题会愈发突出,其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决定性的。”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与会嘉宾谈得最多的还是创新和品牌。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认为,中国制造要实现向中国创造转变,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应在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充分吸收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两个方面下功夫。

  “今年科技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强化了对‘中国制造2025’的科技支撑。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大科研和人才投入,主动拥抱信息技术,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和价值链体系,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努力在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李平指出。

  创新提升品质,品质催生品牌。

  “中国制造要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打造一批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的民族品牌。”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说。

  张建星表示:“企业要守好品质这条生命线,不断提升质量水平,打造‘百年品牌’。”

  与会嘉宾普遍表示,提升中国制造新动能,重在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以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抓手,从制造端、产品端切入,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世界进一步认识、认同中国品牌,这是“新制造力量”的含义和价值所在,更是中国制造业的责任和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