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浮夸
300元能涨1万粉,3元能买100个赞……据报道,当下数据造假已成困扰影视文娱行业发展的毒瘤,不仅微博粉丝可以买,跟帖评论可以刷,热搜排行榜也可以买。很多流量明星会有一组甚至多组“数据组”“网宣组”,进行“刷流量”操作。
流量数据造假,并不算什么新料猛料。诸如“某电视剧33天播放点击量达309亿次”“某明星一条微博一年点击量超1亿次”这样的“尴吹”,其实几乎已经成为某种日常。而除了影视文娱行业如此,其他领域“吹泡泡”“放卫星”的也不少。以新闻客户端为例,动不动号称自己下载量几千万、过亿,也不想想全国网民总数才8亿,倘若果真家家过亿,岂不是人人手机里都得装好几个?又如,动不动号称某内容点击量几亿乃至二三十亿,也不想想果真二三十亿的话,岂不意味同一内容每个网民都要点开好几次?
纯靠数字堆砌出的,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的虚假繁荣,泡沫一戳就破。问题在于,当浮夸风造假风悄然发酵,更多人被流量数据裹挟。似乎一篇文章不是“10万+”,就算不上好文;一条新闻冲不到“热搜榜前10”,就不用谈什么传播力影响力;一段视频没个几千万的播放量,就不能称之为“热播”。流量数据多寡,俨然成了互联网时代评判内容好坏、平台优劣、价值高低的唯一指标,成了衡量工作成绩的指挥棒。
“21世纪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互联网时代,数据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直接与市场运行、资源分配、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流量浮夸风必须警惕。试想,当流量是刷出来的,粉丝是买过来的,互动评论是批量化生产的,还怎能承载起反映真实市场动态、舆情冷暖的功能?当“媒体大号”“知名大V”“一线明星”的命脉,逐渐掌握在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刷量公司手里,那将是多大的讽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数字游戏,是互联网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在机关如是,在网络亦如是,唯一目标不过是获得上级注意、市场认可,从中谋取名利。那些建立在虚假流量之上的“爆款”“热搜”,就是一个个花架子。倘若过于倚重“注水”指标,很可能让投机取巧者轻松上位,伤害精耕细作者的热情,最终导致市场和社会逆淘汰。
英剧《黑镜》,有一集生动演绎了重度依赖网络数据的场景: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要看其社交网络评分,而这些评分可能是加油站的一次偶遇,甚至人群中远远地望一眼,这让许多人无可奈何、疲于应对。互联网时代轰轰烈烈,但倘若浮夸盛行,单纯以流量大小定成败论英雄,甚至偏离基本常识常理,必然会导致走偏。(汤华臻)
图文推荐
- 李佳琦直播间卖的不仅是产品
电子商务2023-07-14
- 老年用品种类多 市场潜力大 推动银发产业发展
电子商务2021-03-03
- 吃螺蛳粉只有0次和无数次 一碗螺蛳粉的百亿逆袭之路
电子商务2021-02-20
- 购物节:还需要这样的进化
电子商务2020-06-24
- 阿里张勇: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是石油、算力是引擎"
电子商务2019-09-25
- 链企集团:推出全新精准获客营销“海浪智投”
电子商务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