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中草药铺就致富路——记临泽县鸭暖镇创业创新标兵蒋立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老一辈们传承了几百年的路,对于临泽县鸭暖镇曹庄村三社的村民蒋立龙来说,这句话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初,还只有十几岁的蒋立龙便跟着父母开始了开垦荒地的生活,寻地、耕种、收获、贷款、周转、扩种、为农产品寻销路......蒋立龙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渐渐学到了一些农场经营方面的知识,父母头顶烈日、脚踩黄土、早出晚归打拼的精神也深深的影响着他,大学毕业后,他便毅然回到家乡发展。
年轻的80后小伙激情充沛,思想灵活,接手农场后便想进行一系列“改革”,然而创业的过程总是充满坎坷曲折,起步时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意味着后来的经营也能一帆风顺,家庭农场经营顺畅了,蒋立龙就想在农场的基础上做别的项目,起初,他瞄准了蔬菜产业,但由于对蔬菜市场行情不了解,在经过项目考查、市场调研后,蒋立龙认识到农场地质疏松、土壤微量元素不达标、土质过硬,不适合种植蔬菜,医学专业出生的他便毅然放弃了蔬菜产业,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中药材市场。
正当蒋立龙想施展身手大干一番时,问题接踵而来,由于经验不足,技术落后,他试种的红花、板蓝根等中药材效益明显低于其他公司,再加上前期投入巨大,很快蒋立龙就血本无归,被市场的大浪无情的“打回了原型”,亲戚朋友都劝说他,让他看清现状,不要再白白折腾、白费力气,就守着父母的家业安生过日子多好,然而固执的蒋立龙并没有放弃,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坚持要把这项产业做下去,因为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蒋立龙没有资产继续运转,父母亲看到儿子成天为了资金东奔西跑,就主动拿出15万的积蓄来资助儿子,而蒋立龙也通过银行贷了40万资金来周转,从此以后,他的创业之心更加坚定。
为了能把中药材种出效益来,更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盼,他一刻也不松懈地跑到中药材市场上做调研,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甘肃陇西文峰中药材市场等等,几乎跑遍了西北乃至全国的市场,问行情、查销售、比效益,一本本经济账算下来,蒋立龙最终确定种植黄芪、板蓝根、红花、菊芋等中药材,回来后又开始试种。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加上他在甘肃省中医学术研究学会那里学习了有关中药材的种植技术,蒋立龙改进了自己的种植技术和施肥配比,便大着胆开始了他的种植之路,他常常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每天几乎天刚刚蒙蒙亮就起床到地里去,看土壤质量、看农作物长势、看施肥、灌水情况等等,每件事亲力亲为,从不怠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周折,终于在自家的农场里成功种植了黄芪、红花、板蓝根、菊芋等中药材,而且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地方,这让蒋立龙喜上眉梢。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蒋立龙种植的中药材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在五泉林场一站、蓼泉镇等都有了种植基地,一时间,“蒋立龙牌”中药材声名鹊起。周边的群众得知蒋立龙的中药材收益比其他农作物好,都纷纷前来咨询种植,蒋立龙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耐心的授予种植技术,村里掀起了一阵中药材热。乘热打铁,蒋立龙于2013年6月成立了临泽县为农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成了临泽少有的以中药材为主的产销一条龙的农业发展公司。
在经营的过程中,细心的他还发现,黄芪在干旱地区种植比在其它他地区种植效益要好,通过土壤选择、田间管理、大面积选择种植等现代技术,黄芪亩效益要达到一万多元,种植前景可观,这更让蒋立龙坚定信念要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目前,他已经申请有关黄芪干旱地区种植三项育苗专利技术,并上报给了国家专利局,预计2016年6月份就能拿到专利证。
努力没有白费,产品订单一个接着一个,河北、山东、武汉、江苏、民乐、山丹,他的产品远销省内外。通过公司产销一体、渠道化经营,今年的效益可达五十多万,也算小有成就了。
说到自己的成就,蒋立龙借用了名人陈绍良的一句话,勤劳致富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当学徒还是做老板,一样要拼搏、要奋斗,工作是我最大的兴趣,勤劳是我创业的源头。只要肯干、敢干、时间自然会给勤劳者留下丰硕的果实,理想终归还是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辛勤劳作才能铺就致富路!
图文推荐
- 马云:企业家要会控制欲望 付比员工更大的代价
人物报道2019-04-23
- 小米上市雷军发公开信: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人物报道2018-05-03
- 觅跑创始人毕振:三年铺设2万个健身仓,计划明年盈利
人物报道2017-11-16
- 阿里文学CEO:好IP要素是正能量、好的世界观与喜闻乐见
人物报道2017-10-25
- 原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黄云刚加入源码资本任合伙人
人物报道2017-10-11
- 吴恩达重返在线教育领域 推出深度学习课程
人物报道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