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外部的风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016-09-14 15:03:23已围观次来源:新浪科技编辑:夏雪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

  9月14日消息,由新浪科技举办的主题为“未来之境”的第二届新浪C+峰会于昨日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成功举办,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参与了主题为“未来之金”的对话。

  对于目前区块链、比特币和P2P一度被认为带来了超越金融规律之外的现象,金麟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主要的动力是监管套利。当互联网金融活动开始在新技术、新条件下、新平台上开始展开的时候,监管需要重新识别和重新定性。

  因为负的外部性是整个金融监管的大的背景,金麟才觉得行业需要监管。“在不同渠道上存在的类比的金融活动监管程度是类似的,风险越大的活动监管程度要越高。”监管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基本厘清、拉平每一个渠道的监管成本,特别是从事比较接近业务的监管成本,使得监管套利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降低。

  金麟觉得,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仍然需要做好部际协调的事情。“无论是说一行三会真的有合并的可能性,还是说一行三会有大量的经济行为,外部的风险控制实际上还是取决于监管套利整个环境的不断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金麟表示,其实监管不单单是面对FinTech这个领域的风险,其实在传统领域的挑战更大。因为在分业监管这个框架下,仍然面临着可能同样类别的业务,不同业务主体下做的事情其实监管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导致存在巨大的监管套利的空间。(徐利)

  以下为金麟演讲全文:

  我说一些我们具体做的事情,比如我们知道京东白条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金融白条的风控,传统银行信用卡中心通常是40到50个金融变量,构建成一到两个风控模型,而且这些风控模型基本上是比较想像的,只是银行有不同的金融策略。但现在金融金融前端,经过我们两年多的演化和不断的提升,现在我们的模型一方面覆盖金融数据,包括银行做信用卡审批时用的一些数据。同时包括这个人在京东电商场景留下的一系列的数据,包括浏览数据、购买数据和地址数据,地址数据也是实时更新的,包括搜索等一系列的数据。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数据入口,能够获知它在全网的浏览数据、搜索数据等等。我们现在的风控模型有一万多个风控指标,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现在生成了超过200个风控策略。这些风控策略不可能每一个都类似于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风控模型那么强,但各个子模型互相强化和验证,对于我们未来的长期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的定价能力,长期内更有效,或者说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全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是更有信心的。

  传统金融用有限的人力智力处理有限的变量数量,但随着我们可以获得的变量,风控指标已经从几十个变成上万个,这时候我们的风控能力已经不再适用传统的统计回归模式建模,更多用大数据的模式,用机器学习的模式,让机器自己找出相关性和验证相关性,最后可以把这些东西进一步整合,这背后的技术是两部分。算法有优劣,一开始算法优劣不是主要的因素,但相反数据和应用场景是主要因素,数据是输入变量,场景是反馈机制。所以,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是一样,首先要有大量的输入。京东金融,我们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但我们放贷款,因为我们大量的X进来以后需要有Y,我们形成一个自循环体系,有大量的风控变量同时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信用风险管理和消费信贷场景,我们的模型就能不断的往前快速演化。

  包括去中心化、区块链、比特币和P2P一度被认为带来了一些超越金融规律之外的现象。但我的观点不太一样,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开始互联网金融2013年初期,主要的动力是监管套利。当互联网金融活动开始在新技术、新条件下、新平台上开始展开的时候,监管需要重新识别和重新定性,比如发现新大陆,新大陆上怎样建立政府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英国式的,还是更加的民主化,更多的纳入原住民或者新移民作为它的一员,而不是按照两院制。这一系列的结构设计是需要重新规范的。但我们看到2015年10部委意见基本上就是比较标准的金融监管思路格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看很多东西落地以后,基本上金融的本质已经非常清晰了。比如比特币,它只是一个货币,它只是类似收藏品的价值,像火花和邮票,它有一定的小众市场,但不是货币,它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性质。比如P2P,把它拆分成线上申请入口更恰当一些,在一些更强金融属性的牌照下运行,它的ROE可能更有效。在美国我和一位交流过??你们100亿美金的资产,按照传统银行的0.8%的ROI,你们现在应该盈利是接近100亿美金。他们说我们现在还不盈利,如果我们这样做会被认定为银行。但我们看看它的估值,2倍PB,基本就是好一点银行的估值。

  回到本源,从初期的监管套利,监管成本趋于一致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每个模式的长期的有效性。为什么我们需要监管?因为负的外部性是整个金融监管的大的背景,因为我们知道银行为什么需要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你没有资本金就把钱放回去,万一你垮了会拖累一批的同业。

  2008年以后很多银行被迫进一步提升它的资本要求,因为发现2008年以后,2007年的时候,大家看到银行整个资本充足率仍然不太够,因为你冒得风险太多了,像海外券商也是,一个海外券商杠杆率30倍,中国的券商杠杆率3倍,我们看这种金融扩张风险太多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线上放小贷、放类贷款的机构,是否背后有充足率保证偿付承诺,如果没有的话靠什么来保证,如果你自己出问题,如何负担外部的流动性。这时候我们会想到有一些东西需要重新按照现有的整个风险架构来重新组织的。

  我们承认互联网金融的主语是金融,包括承认金融的核心能力是不可回避的,包括承认金融监管不可回避。线上放贷款和线下放贷款需要对业务关系进行做对比。

  其实监管不单单是面对FinTech这个领域的风险,其实在传统领域的挑战甚至更大。因为在分业监管这个框架下,仍然面临着可能同样类别的业务,不同业务主体下做的事情其实监管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导致存在着巨大的监管套利的空间。国内有很多银行,国内也有很多的券商,基金的资管子公司做了很多类似监管套利的事情,也赚了不少钱。实际上整个作为监管是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不能为的可能就是更多的事务性的东西,更多的承担一些更复杂的,比如说像前面讲到的一些改革方面的职能。但是另外一方面,监管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基本厘清、拉平每一个渠道的监管成本,特别是从事比较接近业务的监管成本,使得监管套利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监管来讲仍然是一个需要做的大量的部际协调的事情。无论是说一行三会真的有合并的可能性,还是说一行三会有大量的经济行为,外部的风险控制实际上还是取决于监管套利整个环境不断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不同渠道上存在的类比的金融活动监管程度是类似的,风险越大的活动监管程度要越高。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var oLi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ab").getElementsByTagName("li"); var oU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s-main").getElementsByTagName("div"); for(var i = 0; i < oLi.length; i++) { oLi[i].index = i; oLi[i].onmouseover = function () { for(var n = 0; n < oLi.length; n++) oLi[n].className=""; this.className = "cur"; for(var n = 0; n < oUl.length; n++) oUl[n].style.display = "none"; oUl[this.index].style.display = "blo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