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专访:中国创新氛围已远超李约瑟期待——访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

2017-10-12 15:02:16已围观次来源:新华社编辑:夏雪

  新华社伦敦10月11日电 专访:中国创新氛围已远超李约瑟期待——访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

  新华社记者张家伟 金晶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早年的开创性研究,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自古以来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如今,承载着这一学术传统的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认为,中国现在的创新氛围已远超李约瑟当年的期待。

  “你要想象一下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看到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态,我相信他可能想象不到,(自那时起)不到70年吧,中国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梅建军日前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梅建军教授自2014年起担任位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所长。这个以已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命名的研究所,长期从事东方科技史研究,主要成果包括《中国科技史》系列丛书等。

  梅建军说:“中国在古代就有很深的技术发明创造、创新传统,过去几十年,(这种传统)给人的感觉是重新焕发出来了。”

  因工作关系,他经常来往于中英两国,因此对中国近年的发展有更敏锐的体会:“我94年来的英国,这些年中间还回北京工作过10年,所以能够看到中国经济、科技过去20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尤其在一些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领域,比如像高铁、微信、共享单车、网购等,这些东西很快都进入百姓的生活。”

  梅建军认为,这些重大发展跟国家决策有很大关系。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许多科研成果得以加速转化,应用到实际的工业和民众生活方面。

  中国在前沿纳米技术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际著名科技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布的《国之大器 始于毫末——中国纳米科学与技术发展状况概览》白皮书显示,中国目前贡献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纳米科研论文,过去20年纳米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45%,二者均为美国的2倍左右。而在20年前,全球与纳米相关的科研论文只有6%涉及中国作者。

  “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原创性的东西——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的工程师、科学家做出来,而且享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东西——这样的东西积累多了,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一个爆发性或根本性转折点,”梅建军说。

  中国科研创新不止于纳米技术领域。根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数据,1997年中国作者在国际知名科研期刊《自然》上发表的原创研究论文仅占总量的0.3%,到2015年已升至7.9%。

  梅建军也指出:“这些年一个特别可喜的现象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学者们成长起来了,在各个领域,不是在单一领域。”不过,梅建军也认为,未来中国的创新,尤其是在科研方面,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战。

  他说:“这些年中国发表的科技成果数量增长很快,但还有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领域,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些差距。”他认为,中国科技界应该与西方加强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学习,这既能巩固已有科技创新成果,也能争取更大进步。

  上世纪,自身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李约瑟博士曾在抗战期间前往中国,目睹了中国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在那么困难的环境中仍坚持科研工作,甚至做出了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我觉得李约瑟博士如果能亲眼看到中国现在的发展程度,他应该是非常欣慰的,”梅建军说。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var oLi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ab").getElementsByTagName("li"); var oU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s-main").getElementsByTagName("div"); for(var i = 0; i < oLi.length; i++) { oLi[i].index = i; oLi[i].onmouseover = function () { for(var n = 0; n < oLi.length; n++) oLi[n].className=""; this.className = "cur"; for(var n = 0; n < oUl.length; n++) oUl[n].style.display = "none"; oUl[this.index].style.display = "blo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