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智能汽车离全面商业化量产还很远

2016-02-21 13:56:51已围观次来源:中国经营报编辑:夏雪

  汽车电控技术的进步、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理念的倡导,使得“智能汽车”一词火遍了2015年的车市,而它无疑还将在2016年车市中继续“燃烧”。但即便技术突破和政策环境得到大力促进,智能汽车真的就如业内人士预测的,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商业化量产吗?

  当前,业界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为: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的汽车。概括起来,就是“车载+网联式”汽车,未来将成为汽车产业的主导产品。

  事实上,汽车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技术研发过程其实要分很多阶段,综合总结业内当前的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常规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发展,目前相关技术有车道偏离警告,正面碰撞警告和盲点报警系统等。这些技术能为驾驶员在驾驶时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在关键时候,给予清晰的、精确的警告;第二阶段是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目前相关技术有紧急自动刹车,紧急车道辅助等。在驾驶员得到警告后,仍然没能做出相应措施时,这些半自动驾驶系统能让在汽车自动做出相应反应;第三阶段是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发展。能在驾驶员监控的情况下,让汽车提供长时间或短时间的实现自动控制行驶;第四阶段则是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也就是在没有驾驶员监控的情况下,汽车可以完全实现自动驾驶。

  按照这个分类来看,第一阶段国内车市已基本普及,就连自主品牌车型的高配置车型上,如今都基本带有常规的辅助驾驶系统。而第二个阶段目前还在普及,此前欧盟立法就要求2013年11月前的车都必须装上紧急自动刹车,而沃尔沃的城市安全系统、本田的CMBS系统以及奔驰的Pre-Safe系统等,都是属于这一阶段的技术,外资品牌也都在积极将这些技术引入中国市场。但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技术,目前基本都只有雏形,先进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有待测试。

  从现阶段来看,在智能汽车技术研发领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绝对是热搜词,这一系统包含了传感技术,比如雷达技术、红外技术以及图像技术等多方面。但其中,红外技术现阶段识别度只能达到70%,而其他技术的识别度和感应度还没有达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都安全可靠的程度,这些都成为目前产业内,技术研发亟须攻关的难点。

  有专业人士就表示,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汽车人工智能、车联通信技术及ITS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将作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基础,直接影响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但其中,安全性的提高是智能驾驶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然,技术瓶颈可以靠资金和经验累积突破,不过在此之前,行业里还存在一个关键分歧点——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导这场汽车界“新技术革命”?

  在汽车零部件企业或互联网企业看来,能尽快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就是打造出领先的核心芯片技术和系统技术,并将技术打包卖给整车厂商,而不直接参与整车组装和设计等费时费力的工作;但从整车厂商的角度看,他们并不情愿采取这种前装技术模式。因为整车厂商要规避市场竞争冲击,就得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利权,这也是很多整车厂商投放大量资金,成立智能汽车专项研发项目的初衷。可见,智能汽车要实现市场化量产,关键障碍还在于——找到合适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

  那么,按照这一思路发展,是不是找到适合的技术合作路径,并把核心技术难点攻克了,就能让汽车真正实现智能互联?显然还不够。

  仅以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交通环境来看,大数据和实时通信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够,智能汽车要行驶上路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就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间协同发展。

  前段时间,北京市、重庆市分别成立了“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产业创新示范区”,而上海市也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示范区的最大特点就是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同步进行,在政府的倡导下,让车企、互联网公司、科研院校等携手合作,单体车辆与配套道路设施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科学的调配道路资源和车辆通行计划。政策的向好发展给产业带来希望,而这些项目能否真正给产业优化带来效应,还要从最终执行效果来看。

  可以说,造一辆智能汽车并不难,难就难在要让智能汽车真正实现全面商业化量产、给汽车工业和人类交通发展真正带来变革。如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估计再有20年时间准备也不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