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AI、消费、文娱、出行圆桌大讨论:下一个机会在哪?

2017-11-17 15:51:07已围观次来源:凤凰科技编辑:夏雪

  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科技和凤凰新闻客户端承办的“2017凤凰网科技峰会”于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现场异常火爆、座无虚席,汇聚了上百名顶级企业家、新锐创业者和资深投资人,共同探讨互联网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峰会,除了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小米公司总裁林斌、58集团CEO姚劲波、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一下科技董事长兼CEO韩坤等互联网行业大咖对行业趋势的精彩洞见,上午的AI圆桌、下午消费、文娱、出行三大分论坛各自的圆桌讨论深扎行业,同样干货满满。

  AI领域,大公司和小公司,谁的机会更多?AI的技术突破点在哪里?新消费领域,无人背后的经济账如何算?面对竞争,又如何做到行业里的前两名?文娱新人类崛起,目标用户的画像是怎么样的?该怎么牢牢抓住他们?未来10年,我们的出行方式将变成什么样?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商业价值?

  AI大讨论:巨头和创企,各自的机会在哪里?

  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十足的热潮,本次峰会特地在上午设置了人工智能圆桌,一场有意思的对话在巨头与创企中开展,主题是有关谁将成为AI领域的下个BAT?

  大公司代表有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和vivo软件研发总经理周围,创企代表包括三角兽创始人兼CEO王卓然、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地平线联合创始人黄畅,三家创企都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比如商汤昨天(15日)刚获高通战略投资,地平线10月拿到英特尔近亿美元A+轮融资。

  1、5-10年以后,AI格局是什么样?大公司VS创企,谁的机会多?

  宋继强觉得大小公司机会都多。他提到,大公司首先占据平台优势、渠道优势及资金优势,能出手收购许多资产、整合资源,这是小公司没有的能力;但同时大公司也存在问题,比如对具体行业的需求无法快速适应,没那么灵活。这恰好是小公司优势所在,应该瞄准AI领域一些具体应用痛点,做一些垂直整合。

  韦东的观点和宋继强的稍有不同,他认为,目前已在路上或行进方向很明确的领域,大公司机会更多。他给小公司破局添加了限定条件,即颠覆现有领域及产业,小公司需要找到局部或者更细分的领域颠覆,才有机会。

  周围则把AI划分为四个相关因素:计算、人才、算法和数据。他觉得大公司和小公司各自有不同的机会,在计算、算法、数据方面大公司机会可能更多;小公司可以更颠覆性得进行一些计算的变革。

  作为创企的代表黄畅和杨帆赞成大公司代表者的观点,他们所持有的观点自然是小公司是有机会的。他们两位的发言谈到了两点,一是罗马非一日建成,20年前,现在的大公司那时很多是小公司,而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能与所有领域结合,这里存在很多机会;二是技术求突破,落地找场景。

  黄畅表示,地平线一开始选择两个重点: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驾驶。地平线抓住这“一横一纵”,努力实现平台级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这是未来获取重大变革很有前途的场景,且基于此场景,有做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机会。

  2、AI现在是泡沫吗?

  关于AI目前是否存在泡沫,杨帆直言,泡沫非常大,但他恰恰认为,这背后有真金,他以20年前互联网类比,泡沫后的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他认为AI将比互联网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背后具有很多产业机会,无论大小公司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定位,去寻找最优价值。

  韦东也提到20年的互联网泡沫。在他看来,那时候并不是不需要互联网,而是条件不具备,当时处理器很差,网络普及率很低。现在所有人都有手机,终端、处理能力还很好。目前,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方面已有基础,未来还得突破物理能力和硬件方面的门槛,包括处理器、传输带宽、云计算、存储能力各方面,人工智能便能逐渐普及和发展。

  3、AI在技术上突破的可能是什么?

  宋继强肯定,算法方面将会继续有突破,目前深度学习已经有了快速迭代,但算法层面要看清楚,深度学习并不是唯一的AI方法,还需要其他方面跟它配合;同时宋继强认为,要让AI民主化,各种小公司都能用得起。

  这一观点得到了黄畅的赞同,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导致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场景没有办法落地,他非常渴望看到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降低对数据的依赖。

  韦东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还是在硬件上,未来,人工智能首先要突破在硬件领域的一些门槛,包括处理器、传输带宽、云计算、存储能力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才能够慢慢普及、发展起来。

  新消费进击:无人是不是算不过来的盈利账?

  


  今年与人工智能热潮同时被推上风口的,还有各种新奇的无人项目,本次新消费圆桌,聚集了这一领域的风口企业,他们都刚刚宣布了获得高额融资,包括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创始人兼CEO陈子林、办公室无人货架果小美合伙人金平、共享充电宝街电科技CEO原源、无人健身仓觅跑创始人兼CEO毕振、迷你K歌厅星糖miniKTV联合创始人李瑞凌。

  山寨发布会创始人阳淼作为主持人和这些项目的创始人共同探讨无人化、自助化新技术下的盈利模式和路径,以及如何抓住新消费的下一个风口。

  1、无人节省了人力成本,那么盈利模式是什么?

  李瑞凌表示,星糖miniKTV本身在线下消费是就像用户收费,商业模式在线下天然就是存在的,而付费基本可以直接覆盖设备成本、场地租金等等,未来整体设备的投放上,将在保持合理、平衡的水平上,不断扩充设备投放数量。

  觅跑想要打造的是5分钟的社区运动社交圈,毕振表示觅跑的盈利模式是,首先把健身行业拉到1元时代,推出两毛钱一分钟,目前用户的运动时长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每次运动大概在4、5块钱的客单价。

  具体到每个箱体,毕振表示,觅跑的箱体成本大概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平均每一个仓每天的使用运动时长大概在4、5个小时之间,在高档社区,一天可以运转7个小时左右,估算大概6-8个月左右收回成本,计划明年开始盈利。

  原源则透露,从数据来看,上上周街电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盈利,他认为共享充电宝实现盈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街电累计到现在,共有将近两千万的用户,围绕他们将会有很多种可能的升级开发,街电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样扩大这个规模。

  街电的收费模式是首半小时免费给用户使用,以后每小时1块钱,押金99元。原源现场表示,目前在成熟点位,平均一个点位每天4-5个订单,平均每个订单是2元钱,一个点位一天收入将近10元钱。机柜的成本在一千多块钱,进驻成本大概一两百块钱,这样算下来机柜可以摊销三年,就算按一年摊销也是可以盈利的,现在是以城市维度来看,有很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盈利。

  目前果小美单个货架的GMV每天在80-100元,毛利润是30%,现阶段还没有盈利,进入第一季度,加之果小美的市场规模放大,金平对盈利非常有信心。果小美的盈利模式,关键在下半场的流量,尤其是果小美面对的精准的办公室白领阶层,果小美计划在明年铺设100万家店,以每个办公室30人的规模,一天的流量就是三千万。

  陈子林赞同金平的观点,规模化后有很多想象空间。谈到盈利方面,陈子林表示,缤果盒子的盈利模式和传统便利店一样,早期盈利通过商品差价,通过大密度投放、效率提升之后,可以让毛利率越来越低,目前缤果不是特别关注盈利。另外,陈子林认为,无人便利店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全交易闭环中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化,让消费者享受精准数据的价值是未来探索可以盈利的地方。

  2、面对竞争,如何做到行业里的前两名?

  无人行业的盈利模式和前两年共享单车说的故事非常相似,就在这两天,共享单车行业排名第三的小蓝单车宣布解散,让人唏嘘,同样无人行业也是风口,第三名很可能凶多吉少,那么,如何做到行业里的前两名呢?

  陈子林认为赛道很宽很长,无人便利店和共享单车不同,后者门槛有点低,是单边市场,谁都可以投放。无人便利店则不同,它的资本、团队、BD、技术门槛都很高,而中国有40多万小区,短时间内不会无序竞争,至于缤果是不是第一、或者第二,陈子林并不在意。

  果小美在成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融资进展神速,金平认为,新零售行业的供应链很重,首先拼的是融资速度,在这个领域,如果今年年底累计拿不到1亿美金,可能明年连入场门票都没有。

  原源表示街电在行业是领跑的,接下来有两个重点:第一点,研发加大供应链的投入,给用户研发更好的产品,给用户创造价值;第二,继续加快扩张速度。

  毕振同样表示觅跑在其赛道是持续领跑的,加上国家全民健身的红利,觅跑跟体育总局对接,这是我们传统的优势。觅跑对接过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型,对接过学校,对接过社区,对接过白领,对接过商场,社区门槛比较高的,不像进商场一样,觅跑计划三年铺设20万家。

  李瑞凌的观点跟缤果盒子陈子林很相似,星糖不会惧怕任何一个巨头的,他用快餐做了类比,现在有麦当劳这样的巨头,同时也有德克士其它门店。另一方面,面对巨头的投资,李瑞凌表示星糖的态度是开放的。

  文娱新人类:怎么去娱乐他们?

  


  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新新人类已经崛起,下午的第二个文娱圆桌,唱吧CEO陈华、辛里有束创始人胡辛束、暴漫CEO任剑分别对话华映资本合伙人刘献民,详细探讨了如今的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选择给文娱行业带来的改变。

  1、所谓新人类,目标用户的画像是怎么样的?

  陈华谈到唱吧的用户,是比较喜欢唱歌、听歌,或者真的对音乐有痴迷的人群,其中60%都是女性用户,年龄段主要在20-25岁之间,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是一群相对来说比较时尚潮流的人群。

  暴漫目前在慢慢尝试扩展覆盖人群,目前暴漫APP的用户在12-18岁甚至到20岁左右为主,视频节目的受众是15-29岁之间,整体暴漫粉丝还是男性多一些,占到六、七成左右,明年要做动漫电影,希望覆盖人群可以再拓开,这算是突破性的尝试。任剑强调,当容纳的人群越广泛,其实核心粉丝照顾得越少,在舆论上面会不会起反向的效果,核心粉丝会说你做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你必须试图讨好原来没有覆盖到的人群,因此,新产品的推出要慎重再慎重,一点一点测试,保证在不影响核心粉丝的情况下,扩大以及覆盖更多的人群。

  胡辛束在创业最开始,圈的用户是18-25岁的女性,到现在,她正在做的是一条女性成长线,在胡辛束这个帐号不能补足的年龄阶层,通过签号形式让用户矩阵可以拓展到15-35岁的女性,她们关于情感或者美貌追求过程中的需求。

  2、如何牢牢抓住用户?

  作为内容领域的大V,胡辛束认为互联网用户想要的不是教育式的传达,而是陪伴式的传达。做内容究竟是该去引导还是迎合?很有意思的是:既不能称之为引导也不能称之为迎合。很多时候是你要在用户前一步想到她们下一步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比较有趣的。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你要恰好猜到她们下一个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并且提供给她们,这是更友好的关系。

  任剑认为用户喜欢什么东西不能够引导,但是能够验证和纠错。对暴漫来说,用户创造出来的漫画内容,很难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样做你的视频内容或者你的电影内容以及你的图书内容,但是它可以帮助你验证和判断,热点我们是追这个,还是追下一个。

  陈华则表示,唱吧会在唱歌的玩法上做持续创新,整个产品和技术团队一直在研究有没有别的唱歌办法。通过歌声形成社交联系,这是唱吧持续做的事情,未来的唱吧,社交属性会越来越重。

  出行大爆炸:哪些玩家将引领下一个时代

  


  峰会最后的出行圆桌同样干货满满,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对话START共享有车CEO张丙军、斑马网络CEO施雪松、微租车创始人兼CEO杨洋、Roadstar.ai CEO佟显乔、开云汽车COO杨晓飞,一同讨论在出行大变革中,哪些玩家将会幸存下来,引领下一个时代。

  1、未来10年,我们的出行方式将变成什么样?

  在杨晓飞的想象中,既然国家战略要推行智能交通,包括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未来10年或者20年,这种智能交通的方式就会出现我们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当中,为普通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共享汽车像分时租赁提供分享。

  张丙军看来,大家将对共享更强烈,而自动驾驶把场景的丰富度提高一个数量级,5年以后,对START来说,可能从现在车辆共享+服务商的行为,慢慢过渡成为有车辆共享的服务商。

  微租车杨洋认为,未来5年,每个家庭拥有第二辆车的意愿会迅速下降,因为生活社区的周边和地库有大量共享车出现;10年以后,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流消费人群,我们会花所有的资金,不是购买资产和工具,而是付给了这个资产、工具上所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消费是基于自主出行的工具所带来的服务。

  佟显乔表示,十年以后,会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车有自动驾驶服务的功能。他同时开了一个脑洞,未来车的形态和车的里面、外面提供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施雪松则认为,未来10-20年,如果把眼光只关注在无人驾驶上,其实是很大的问题,围绕着出行最大的系统工程是智能交通系统,有很多子集,无人驾驶只是其中一项子集。他预测将来最大改变有两个:第一是基础的物理交通设施会改善;第二是交通设施将会变成我们看不见的素质化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建立在今天的互联网基础之上,出行的方式跟今天相比,应该更无缝。

  2、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商业价值?

  杨晓飞认为,汽车本身已经越来越低成本,未来要靠服务进行增值,车本身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之上会植入更多的服务,给出行者提供更多的金融类服务、消费服务,未来要靠这些服务获取相关的一些利益,并不是靠汽车本身获取利益。

  对START来说,关键是把共享做得越来越彻底,内容比重可能会变化,张丙军说,START今年升级完了之后,你会发现上来很多个性车和品质车,车的内容更丰富,人群也变了,出现了中高消费人群和个性年轻化的人群。

  Roadstar.ai作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佟显乔表示,以后的模式肯定希望以技术为基础,做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服务。因为市场很大,也可以为其他出行的服务商提供技术。远一点说,当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它可能变为今天的IOS操作系统,里面有更多增值服务,这是公司可以做的未来规划。

  杨洋认为,当一辆车实现自动驾驶,它首先意味着双眼、双手、大脑被解放了,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服务其实是可以在这个工具上产生,微租车就是为这一类体验提供基于车辆自主出行的数据服务,积累了大量的车、人的数据,微租车会把这些数据变为数据产品,服务于各个想基于这个平台上做增值服务的企业。到了后面做大数据服务的时候,本质上还是2B的生意。

  当一辆车实现无人驾驶,施雪松认为背后需要一个操作系统,一方面能把用户无缝跟他的驾驶以及背后互联网世界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也把车作为一个最大的移动终端,跟云端计算资源以及存储资源合理进行分配。如果说所有自动驾驶全部建立在等车计算能力和单车感知以及判断是绝对不够的,以后是联合计算驾驶,希望阿里的OS能够成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端和云之间融合计算的最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