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报 全球最新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

2021-04-07 10:04:17已围观次来源:科技时报网编辑:安然

  作者:芒小舟 悠然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曾有人问:“《东方时空》近30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在于其理念不断创新的实验性特征”,曾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凤凰卫视常务副总裁孙玉胜如是说。

  任何一项新兴的行业,在其光鲜亮丽的背后都会有一段艰难的成长史。每一位优秀的制片人和著名主持人,都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现场调度、人员分配、直播反应,无一不是在考验他们的能力与耐力。每一分钟的播报或许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几秒钟图像,但这背后都蕴含了台下忙碌奔波收集讯息,现场发挥临危不乱的真相。这些真相,才是电视广播媒体真正的魅力所在。

  那么《东方时空》以及后来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栏目都实验了什么呢?其倡导的精神和诉求又是什么呢?这正是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以下简称《十年》)成书目的。

  《十年》于2003年成书,距今已有18个年头了。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十年》新增20多幅台前与幕后的照片,订正一些符合时代的表述,是为典藏版。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463.png

  《十年》是孙玉胜讲述自己电视生涯的一本书,“朝发夕至,路上十年”。这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以事件为暗线叙述了中央电视台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一系列改革。在这十年中,电视从过去企图让观众仰视的神坛上走下来,回归到“家用媒体”。

  《十年》通过对一个创业时代的诚朴记录,表达了作者对于十年电视实验得失的观察与反省,透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一路走来的电视理念和创新思维。

  《十年》的价值不在于它对十年的记录,而在于它对十年的思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年》给读者展示了一群改革者“一门心思前行,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目光专注,生机勃勃”的变革画卷。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757.png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我喜欢评论部的一些同事用“延安”和“深圳”来比喻当时的《东方时空》,它形象而准确。——孙玉胜《十年》

  圈内人士和学者一致共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改革发端于中央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特别是以《东方时空》的问世为标志。《东方时空》在新闻节目上开了一个先河:主持人在讲述中表达观点,在角色感上,“他们更像是邻家的兄弟,像一个朋友,他们以聊天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亲历的新闻事件转述给观众。”

  诞生于1993年的《东方时空》聚拢了一大批对电视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节目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全部遵循电视新闻规律,突出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大家的共识。作为总制片人之一,孙玉胜及他的同仁们在最后确定诸如栏目的设置、播出方式的选择以及报道内容的调整等具体操作问题上的出发点很简单,这方面的报道是个空白,这些内容观众会感兴趣,这种形式别人没搞过,这样做可能是最好的。一切似乎都只凭感觉办事,说来轻巧,但做起来绝非易事。

  过去在电视纪录片开拍前,制作者总习惯先洋洋洒洒地写出漂亮的解说词,旁征博引,再去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拍摄画面来诠释解说词。现在回过头来仔细反思,这种方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声画分离,电视画面反而成为了“高深威严”解说词的陪衬和图解。并非《东方时空》首创,但当《东方时空》把电视声画一体的传播优势以强大的攻势推到观众面前时,广大电视观众才真正发现电视所特有的,其他传媒不可替代的魅力——及时真实地再现生活。

  当时有报道称:《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开电视机的习惯,按照孙玉胜的解释,《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说话的语态,变新华体(使用通稿配上画面的方式进行电视表达)为中新体(淡化媒体的主观导引作用,将理解和思考权还给观众)了。

  在《十年》中,孙玉胜首次提出了“电视语态”的概念,他提出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其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

  有观众评论说:“看完《东方时空》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的一条扑腾着的活鱼、一捆绿油油的青菜”。与内容上的突破相比,孙玉胜认为,《东方时空》话语的亲切和传播方式的鲜活才是让观众惊喜的真正原因。我们总记得《东方时空》子版块《生活空间》片后那句意味悠长的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正是由于对电视表达和叙述方式“真诚和平民化”的追求,才有了后来的《实话实说》。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1781.png

  真实地记录历史

  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孙玉胜《十年》

  从《东方时空》到抖音、快手,有一点从未改变——真实记录。

  “对纪录片的认知和定义就像现在看抖音和快手一样,千人千面,说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抖音和快手之所以能拥有过亿甚至过2亿的日活,除了娱乐因素,就是因为那些拍客上传的片段非常有真实感。” 孙玉胜在2019·中国(国际)纪录片论坛上表示,20多年前创办的《东方时空》,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形态,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纪实,让节目有真实感。

  当时《东方时空》其中一个栏目《生活空间》定位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记录中国的历史。《生活空间》曾经播出了一个小企业创业老板到国家体育总局推销他的互联网产品——中国黄页的故事。当时审片的时候,孙玉胜曾经犹豫是不是该播出这个节目,最终还是决定放行播出。这个创业的小老板就是今天的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这个节目成为讲述阿里巴巴和马云传奇故事的珍贵影像。

  真实记录,深度还原。在所有关于“深度”的认识中,有一个表述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本身。对于这句话,多年参与策划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孙玉胜有着深刻认识。

  面对事实,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譬如把记者的观点加进事实中,用理性的语言直白地做出结论。孙玉胜在《焦点访谈》中,避开传统的电视评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论证,而是通过事实的演绎过程(即记者深入调查的过程),最后得出符合事实本质的结论,使观众获得深刻的认知。

  老百姓觉得《焦点访谈》“敢说”、“说的让观众服气”,“焦青天”的名声曾经在老百姓中流传。时至今日,《焦点访谈》监督的范围和力度,监督的级别和敏感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初栏目策划者的预期。不过,未变的是栏目的态度和原则,后来归结为五个字——“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选题涉及到诸多问题:农民负担、形式主义、公路三乱、地方保护、药品造假等等,走到今天,《焦点访谈》并没有直接负担那些本属于行政系统自身应该具备的行政职能,而是以自身翔实深入的调查,成为行政与法律进入的向导。

  孙玉胜认为,对于电视媒体,“深度不是艰深的话语和生涩的表达,而是最终由观众来感受的深刻。”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2724.png

  展示真实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

  其实,关于足球魅力的说法各有道理,但我认为是电视直播创造了这种效应。——孙玉胜《十年》

  2002年3月27日晚,阿富汗突发6.4级地震。时任《东方时空》记者的张泉灵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举世瞩目的战地,遭遇“人祸”又逢天灾的新闻价值,向国内发回了电话采访。当国内演播室与前方记者连线的时候,观众能清楚地听到嘈杂的背景声特别是救护车鸣笛的声音。张泉灵因此对孙玉胜感慨,如果记者能够充分使用这些现场声,并解释这些声音在现场的含义,那么电话报道的现场感会更强,也会更有感染力,这些案例也让孙玉胜对直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探索。

  孙玉胜表示,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而言,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尽最大可能以视频方式向受众及时提供准确的新闻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对焦点、热点问题的关切,而直播是最能真实展示现场情况的技术手段。

  孙玉胜在《十年》中数次提到直播,直播不仅仅是电视播出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电视理念——直播应该是电视新闻的常态,而不是重大事件发生时的特殊处理。央视也一直在直播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诸如《新闻1+1》等优秀节目都采用了直播方式播出。

  在孙玉胜看来,“同步”“现场”“过程”和“真实”这四个电视最本质的元素,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将“过程”与“悬念”有机结合起来,是制作人在设计节目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十年》感悟直播中孙玉胜讲到了香港回归直播,首次尝试直播出现了诸多失误,留下了不少遗憾。而在澳门回归的直播中,电视工作者汲取了经验,可谓“澳门拾遗”,弥补了遗憾。同时,书中提到了“迎接新千年”的大型直播活动,因为首次参与了全球直播而显得意义非凡。当天午夜的直播非常成功,跟拍和用长焦镜头拍到的北京大学生高擎火炬迎面跑来的画面,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与震撼。

  作为一种新的直播形式,近年来,“慢直播”逐渐被央视所使用。“慢直播”所带来的自主参与体验,是“单向传播”和“选择性传播”不能比拟的,在环境、流程、细节、语言甚至动作上使真实变得触手可及。

  以“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例,武汉抗疫保卫战伊始,当地政府宣布要用十天时间建造两座能容纳3000张床位的医院。可能吗?怎么建?疑问重重。刚上线两个月的“央视频”迅速推出《两神山造医院》慢直播,多机位对准建设工地,吸引过亿网友化身“云监工”,自行开展互动,自创热搜话题。无解说、无剪辑,只有画面和白噪声,非常具有原始的现场真实感。

  2020年11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疫情赛跑——“两神山”等系列慢直播》被评为2020中国新媒体战“疫”精品案例。“能创造出这一现象级视频传播案例,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视频的现场属性及其强烈的吸引力。”孙玉胜表示,慢直播介入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探索。

  一直在路上

  孙玉胜的这本《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写的如此扎实,很难想象作者竟然是没有学过电视却干电视行业的人。刚入电视台的时候,“广播学院、电影学院分配来的同事们喜欢津津乐道地扎堆说‘蒙太奇’,我一度以为是哪个外国记者的名字”,孙玉胜回忆。操作层面上,“至今没有亲手拍摄过一部纪实节目”。但他却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之路,并用专业的笔法写出了一部有分量的中国电视改革之书。

  近二十年来,《十年》这本书早已成为传媒行业的“入门必读”,被业内做新闻、做电视的都奉为“行业宝典”。其中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艰难的创业过程,更是感动和激励了许多后来者。当年那波电视“新浪潮”的宠儿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依然活跃在央视重要节目的舞台上,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央视节目品牌栏目,依然影响着中国的电视新闻界。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4260.png

  正如作者所言,“电视的语态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改造,电视新闻改革仍在路上。”

  孙玉胜一直在改革的路上。

  2009年,孙玉胜受命整合央视新闻资源,组建大新闻中心,对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进行全面改版,这也可以说是央视新闻的第二轮改革;

  与此同时,自2011年开始,央视新闻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多渠道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力,先后开辟两微一端和移动新闻网,央视新闻由此正式进入新媒体的前沿阵地;

  2016年孙玉胜组织创办中国国际电视台;

  2019年,孙玉胜策划并上线了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其内容来自台内各节目部门和社会机构与创作者。

  十年磨一剑,央视的新闻之剑越来越锐利,而《十年》对于那些希望自己有机会继续这个行动的人们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这是一本用于思考的书,它也许可以改变阅读者,也可以改变更多的新闻人。改革要继续,就得不断地守望“来者”。

以《十年》之名,守望来者4651.png